大家好,我是风雉Zere,目前是一名摄影师,平时喜欢研究色彩,及摄影后期技术。近期对各式胶片的色调用数码模拟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在这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带来一期Lightroom后期模拟柯达5207电影卷的后期教程。同时希望大家一起来踊跃探讨,一起进步~
好,废话不多讲,进入正题
关于数码模拟胶片色调的问题已经算是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新鲜,许多不同的摄影师也有自己的答案,有的赞同数码能模拟出胶片的色彩感觉认为胶片已落伍,也有的认为数码是完全模拟不出胶片的色彩感觉的等等。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对,数码确实是有种种的优点,但由于与胶片两者成像方式上的完全不同,他们两者在色彩上的问题是不能生硬的拿来做比较的。
有人说,我们不是有VSCO Film一整套的胶片预设么,它不是能很好的模拟出胶片的那种色彩么~在这里要讲一下,VSCO的那套预设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但许多人拿来直接套用,发现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答案是我们现在的数码相机会自动设置白平衡以制作曝光色温准确的照片,VSCO的团队是基于这种“适中性”去模拟制作预设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实的拍摄会有各种复杂不一的光线环境,以及曝光程度,熟悉胶片的朋友知道,同一胶片在同一场景下在不同的时段,光线环境下拍出的色彩倾向都有可能是不同的,所以简单的套用预设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的,要学会灵活的变通。
那到底能不能模拟出较为真实的胶片色调呢? 答案是:能!!但绝对达不到胶片原本的那种还原程度,而且其中有许多的变量因素影响着最后的色彩呈现,所以,模拟胶片色绝不是一套设计好的预设或者教程就可以一通百通的,想要模拟出真实的胶片色彩质感,一定要阅览大量的优秀胶片作品来培养对不同胶片的色彩感觉。
在讲之前要先稍微理解下彩色胶片的成像原理,胶片是由片基加感光乳剂层构成的,彩色胶片的感光乳剂层有3层,每层都有成色剂,平时五色,但在显影时与彩色显影剂会合成有色染料,上层会显示出黄色,中层洋红,下层青色,这时在胶片中常说的“负片”就成型了,然后经过反转冲洗等工艺得出成片时,上层就会显示出黄色的补色:蓝色,同理中层就会显示出洋红的补色:绿色,下层显示出青色的补色:红色。形成了最基本的色彩三原色,最成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胶片色彩。
所以真正的胶片色彩的层次要远超数码色彩,尤其是胶片暗部色彩的表现,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细节,同时高光色一般会偏灰,有种象牙白,哑光灰,奶油色的感觉。
那要如何才能用数码模拟出胶片的色调?
得益于数码摄影的高色彩宽容度,以及后期技术的强大,我们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拟出胶片的色彩感觉的,其中在后期工具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PS中的“曲线工具”,这是一个典型的入门容易精通难的工具,他在模拟胶片色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受限于篇幅,曲线工具的基本用法和作用原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这里只讲下模拟5207卷时它所做的设置,后面有机会的话我再补足
接下来我们就用Lightroom模拟一下柯达5207电影卷的色彩,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5207这个卷的色彩偏向是什么,如上面展示出的优秀成片所示,5207在蓝色与黄色上面有着较强的表现力,整体的暗部色相偏蓝带一点点青色,蓝色的色彩表现力优秀,中间调的颜色偏青黄(曲线中间调绿色要微微高出红色),物体与其原本的固有色相比(如绿色,红色)都偏向黄色。
先展示下效果:
完整成片移步:https://www.zcool.com.cn/work/ZMzg3MTk3MzI=.html
下面开始操作过程,以上边拍摄的人像照为例
首先由于原片背光拍摄,先进行基本的调整光影的步骤,确定画面的黑白灰关系,上边分析过胶片的黑白灰质感,高光亮而不曝,通透自然,呈现出象牙黄或奶油白的类似哑光灰的颜色,整体对比度不高,暗部偏灰不死黑,要达到上面这一点需要在给出合理的曝光的前提下恢复高光与白色色阶,也就是将滑块往左拉,使高光的受光面呈现出一种哑光灰的质感,同时白色色阶降的比高光要多一些,使高光点到受光面的高光过度更柔和。
同时拉起黑色色阶,让暗部的光阴关系偏灰一些,找回暗部的细节,阴影视情况往左微调(这里我提亮了一点,因为背光拍摄,人物面部在阴影的控制下较多)
然后进行最重要的曲线调整如下: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直观,我在Ps中调了一遍曲线,大家在最右边RGB的融合曲线直观的观察到,在曲线中间调部分绿色曲线与红色曲线明显高于蓝色曲线,使中间调呈现出明显的黄色偏向(红色与绿色叠加会显示出黄色,是色彩叠加原理的基本常识),其中我们使绿色曲线又微微高出红色曲线一点,这样整个中间调的黄色就会多出一点点的绿色,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改变,这样就会使中间调整体偏向出微弱的青黄色(对应了5207电影卷的黄色的色彩偏向),一点点的细微差异就可以对整体色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是曲线难以控制和学习的地方,但恰恰也是值得细细把玩的地方。
其次在暗部区域,红色曲线要低于蓝色曲线与绿色曲线,这就使得片子的暗部较为明显的加出了红色的互补色:青色,上边讲到,5207电影卷的暗部色彩偏蓝带一点青色,此步就是下一步为暗部添加蓝色做准备。
接下来还有一点需要调整,就是整体的RGB曲线,整体的RGB曲线工具不会调整任何的色彩因素的变化,只调整片子的黑白灰关系,但色彩可是会随着曝光关系而改变的,比如当片子的对比度提高时,颜色的饱和度也会随之上升,所以我们在动这些时也要时刻关注片子的色彩关系的变化。
我们开始在曲线上打点,首先要下拉右上角的顶点,这会使得片子的高光进一步变灰,直方图中的白色色阶明显会向中间移动,然后在曲线的阴影区域打一点,提亮一下阴影部分,然后在高光部分打一点,下压高光,使高光的“白”过渡更柔和
RGB曲线调整方面如下图:
曲线这一步的操作时不可或缺的,这是为整张片子“定调”的一步,后面所有的色彩调整工具,都是建立在曲线为整张片子重新制定的色彩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接下来调整色彩校准工具,此步也是相对重要的一步,因为需要针对皮肤加出较多的黄色,所以红原色向右偏移,绿原色也向右偏移,中和掉部分的黄色,同时调整红原色与绿原色的饱和度,蓝原色向右偏移10左右,中和掉片子中的红色部分,同时也加出对比度,调整如下图所示:
有不少人对色彩校准工具的基本运作原理比较懵,但受限于篇幅,在这里就暂不展开讲,后面有机会再向大家补足,大家可以先自行上网搜索,有不少关于其运作原理的阐释。
做完这几步后的原片对比:
做完曝光调整+曲线的效果 做完色彩校准后的效果
做完这一步后,我们发现,片子中的黄色会过于多了,而且暗部蓝色偏向不明显,缺少统一的环境色来营造氛围,所以我们运用分离色调工具,在高光和阴影都给出220色相的蓝,高光的饱和度为5,暗部饱和度为15,使得高光通透,暗部色彩层次统一。
接下来我们看到,不管是后面海的颜色,还是牛仔裤的颜色,都偏青蓝色,而5207的蓝色更像是偏纯粹的海蓝色,我们要在这一步调整事物的固有色,使其符合5207电影卷的色彩偏向,所以在最后的HSL调整中,把浅绿色偏向蓝色,并降低其明度以显示更多的大海细节,红色色相左移,不让唇色过于黄,追回一部分的唇色的红色(但总体还是偏黄一些)
对比效果如下:
最后,要模拟片子的胶片的质感,为片子添加适量的颗粒是必须的,但要注意,颗粒的添加必须要控制适量,添加过多会造成不舒服的噪点,添加少了又打不到效果。在这里建议观察和参考5207胶片的原有早点颗粒的情况,原始的5207胶片的颗粒本来就比较细,颗粒调整如下图:
放大后会发现,这些颗粒比较好的融入进了人像的皮肤色彩中,有效的平衡了高光和暗部的层次和细节,使得肤色的呈现更加柔和,这也是颗粒的一大妙用,当然,我这是直接在Lr里加了要直出,也可以将片子转到ps里做进一步修饰(如皮肤修饰等等),最后再添加颗粒,要记住,颗粒一般都是在操作的最后一步添加,过早的添加如果后续还有修饰步骤的话,会造成不必要的画质损失。
再提一点,关于胶片的质感问题,我上网观察到有不少人认为,加了颗粒就有了胶片的质感,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这只是一种后期手法,质感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某一要素形成的,而是是由众多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比如,运用不同的镜头焦段,后期手段,前期光线的运用等等。“光”,才是质感的主要来源,所以绝不只是单单后期的一项添加颗粒,就可以说为片子带来了胶片质感。比如胶片的皮肤的质感,数码能还原出人脸上的许多细节,可以细小到毛孔等等,清晰度很高,但当我们在模拟胶片的质感时就要注意,胶片并不以清晰度取胜,它有较为柔和的轮廓线条,柔和的暗部层次关系,以及淡雅又不失温度的色彩等等。
多数情况下,这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片和仔细的观察,来培养对“质感”这一要素的感觉,要仔细观察那些胶片的感觉是好的,哪些比较真实,自然,又具有体积感等等,体积感的营造又需要前期光线的配合,合理的分配受光与阴影才会呈现更高级的质感,也就是常说的高级感。so,还是那句老话,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
同样的参数也可以运用在风景的摄影上面,不过需要针对不同的片子做成调整,没有统一的参数,对于看过大量胶片摄影的人来说,真正的胶片的色彩感觉,是存在于自己脑子里的,可以大概预想出不同的胶卷拍摄出此景时大概的样子,针对不同事物的固有色进行合理的色彩偏移,以达到仿真的色彩感觉。
关于这一篇的胶片色彩模拟就先讲到这里,欢迎与我互动探讨,文中的观点并不武断,也算是我对胶片色彩模拟的一些思考。
如果大家对类似教程感兴趣的话,我今后会更新更多其他胶卷的色彩模拟类教程。
可以关注我的微博@风雉Zere,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