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桥头村强制垃圾分类一年多来成效显著,村民都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屋。
桂南村的废品分类积分卡,村民可凭积分卡上的印章换取购物券或者等价的日用品、绿植。
7月9日,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编制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全省地级以上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根据统计,中山市每天约产生5000吨垃圾,按照一辆大卡车载重12吨计算,每天得有四五百车次满载垃圾的卡车往来全市中心组团、南部组团和北部组团垃圾焚烧基地。
我市从2017年9月起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中,各镇区和一些社区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尝试。作为垃圾回收的前端,社区村居有哪些探索?城区智能分类设备试点效果如何?如何才能确保市民在垃圾分类中“拎得清”?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张房耿 文/本报记者 张房耿 卢兴江 李丹丹 见习生 陈家浩 文露漪 实习生 陈嘉莉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A 村居创新
积分卡唤起村民垃圾分类热情
7月13日至14日,五桂山桂南村村民们又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集市”。村委聘请的回收车辆还没到村口,一些村民已经提着纸皮和金属排队等候。“垃圾不仅能换钱,还能兑换印章换取粮油,村民们养成了垃圾主动分类的意识。”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俊说,“村民分类、定点回收、村委奖励”的垃圾回收处理模式推广了4个月,成效明显。
桂南村的垃圾分类探索,始于2018年11月全市整治人居环境工作。有别于“志愿者车轮战清理垃圾”的模式,刘俊认为,村里环境整治根子在于人,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了才是基础。经过村民大会表决,桂南村制定了《桂南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村居经费有限,投入智能化的垃圾分类设备成本高。村委会组织对可回收物按市场价格进行有偿回收,有害垃圾使用专门的容器免费收集并交村委会处理。和方案一起出台的,还有两本特殊的积分卡。这两本小小积分卡,在垃圾分类中有着大作为。
村民每回收可回收物10元,就能在积分卡上加盖一枚绿色印章,每收集有害垃圾0.5公斤,则加盖一枚红色印章。每一枚印章可换取1元积分。每10枚印章可在村委会换取10元粮油抵购券。这意味着村民不仅把可回收垃圾按市场价格卖出的同时,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刘俊回忆,起初村委推行这种垃圾分类奖励模式时,村民知晓率并不高,在初期的“集市”上,有时半天等不到一名兑换垃圾的村民。随着今年3月该模式正式实施,获得了实质奖励的村民们口口相传,这场“集市”成了桂南村最热闹的活动之一。
刘俊说,桂南村垃圾分类实行4个月来,桂南村村委每月额外支出不超过1000元,但帮助村民分类回收了价值近2万元的垃圾。一笔不起眼的支出,却培养了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刘俊介绍,桂南村接下来打算在出租屋、商铺、厂企、学校等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
记者发现,在桂南村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最后几页,还印有村里急需关爱和帮扶困难的村民名单。刘俊介绍说,村委会还鼓励村民们捐赠积分,村委收集后拟用作爱心基金,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帮扶。
B 镇区探索
资源化处理中心将可腐垃圾变有机肥
7月16日9时30分,横栏镇资源化处理中心陆续迎来了运输垃圾的车辆。垃圾车送达的生活垃圾已在前端完成了初步分类,在这里,这些厨余垃圾经过粉碎、挤压、发酵、烘干,可产生有机肥作为花木养殖的肥料。
处理中心现场摆放着许多垃圾桶,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垃圾都是从横栏镇的农贸市场、各机关食堂、中小学食堂、试点小区及村庄运过来的,都是经过前端居民分类投放的可腐烂垃圾,此前垃圾处理主要是采用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
横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永华介绍,横栏镇从去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投入1000多万元完善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横栏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该镇易腐垃圾多、苗木种植需大量的有机肥料的特点,建设易腐垃圾处理中心,既解决了易腐垃圾的分类处理,又解决了分类处理后产品的出路问题。
占地1200㎡的横栏镇资源化处理中心是西冲垃圾中转站改造而成,两台设备日处理可腐烂垃圾约12吨。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该中心累计处理可腐烂垃圾1632吨,实现源头减量1332吨,产出营养土45吨。
此外,作为中国花木基地,横栏镇还有其他镇区少有的园林和大件垃圾处理。为此,该镇建设了园林垃圾和大件垃圾处置中心,每天可处理大件垃圾、园林垃圾10吨。
记者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了解到,除了横栏镇以外,其他镇区也陆续建成了资源化处理中心将垃圾变废为宝。东升镇建成了第一个镇级大件物和绿化垃圾破碎设施,有效地分类处理辖区范围内的大件废弃物和绿化垃圾。
南朗镇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800㎡的资源化处理中心,包括大件垃圾粉碎及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该大件垃圾粉粹设施日处理量约3-5吨大件垃圾,包括沙发、床垫和绿化树枝;厨余垃圾在机器内经过混合微生菌发酵烘干,再由机器排出作为肥料回收使用,每吨厨余垃圾经处理后剩余肥料约400斤,目前日处理量5吨。
C 互联网+应用
智能化投放设备各镇区遍地开花
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垃圾箱打开,根据分类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箱子中,平台根据垃圾重量和回收单价,当场在屏幕显示收益。今年以来,一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西区推行。31台“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覆盖29多个小区4.1万多户,截至7月初累计回收可利用生活垃圾超过72吨。
与此同时,小榄镇北区社区也开始了相关探索。今年6月初开始,该社区投放一批绿色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居民投放垃圾时,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垃圾箱打开,根据分类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箱子中,平台根据垃圾重量和回收单价,当场在屏幕显示收益。收益满5元可以提现到微信或支付宝等账号,也可以在相关平台商城兑换商品。
比起投放智能回收机器,一年前已开始探索垃圾分类的三乡镇桥头村则将垃圾分类融入到村居智慧社区建设中。
桥头村2018年3月先后改建7个环保垃圾屋,免费向300多户家庭发放了一套垃圾桶,在村里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垃圾屋安排专人及时进行冲洗、消毒、维护,并安装了监控设备。如今,无论是早晨上班还是晚饭后散步,村民都已习惯拎着垃圾袋出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
垃圾分类取得成效,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家龙却闲不下来。近期,桥头村村委正与中山可道科技有限公司沟通,探讨打造“智能化社区”。在“智能化社区”中,每位居民将配发一张居民卡绑定在微信账号,这张居民卡可用于日常公告,车辆进出管理以及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为此,桥头村拟建设3个垃圾分类智能终端。可回收垃圾称重投放后,可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获得积分,通过积分能在该终端设备上换取日用品。为了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桥头村把兑换用品主要放在了学习文具上。
记者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市正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我们在天明花园A区、盛景尚峰、市住建局和五桂山学校共安装了7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行分类引导、分类奖励。”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冯铁君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除了涉及垃圾减量化以外,还有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事实上,中山已有企业在这一方面走出了创新之路。近日,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代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上线,刷脸就能将垃圾投进垃圾智能分类柜。智能垃圾分类柜后续还有一套大数据平台。在这种智能分类柜中,居民凭借刷脸、IC卡、扫描二维码就可轻松打开垃圾箱扔垃圾,享受“实名制”的补贴实惠,可以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思考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拎得清”?
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冯铁君介绍,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共有16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和功能场所参与了垃圾分类工作,配套了分类垃圾箱,24个镇区均配套了一个可回收物仓库和一个有害有毒物存储仓库,各镇区环卫部门配备了垃圾分类的车辆,基本完成了中山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目前中山正在加紧制定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的实施办法和相关奖惩方案,并将在年内推广实施。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就在垃圾分类的收集前端而言,如何提高市民环保意识,调动正确投放积极性是我市基层村居面临的主要难题。基层探索中,有利用视频监控、通过乡规民约进行规范化管理,更多的是通过积分兑换物品、现金等手段提升分类积极性。但同时,部分智能化设备的投放率并不高。
7月15日,记者在天明花园A区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蹲点。与智能回收站相邻不到一米处便是传统的垃圾屋,部分居民选择将垃圾直接投放传统垃圾屋中。有居民解释因为家庭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加上分类投放过程麻烦,才会选择传统的垃圾屋。此外,一名年长的老者则因为不会使用智能回收站,只能选择将垃圾投放到垃圾屋。
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下,中山农村垃圾分类尝试仍集中在前端收集层面。7月12日,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冯铁君,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市垃圾分类专家、火炬职院教授李向丽等受邀在横栏镇五沙村参加了最新一期周五民声直播,就城市管理垃圾分类作了探讨。
冯铁君介绍,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由于部分市民对垃圾的分类辨知度不高,导致在分类时出现错分的情况,收垃圾的环卫工人只能把桶内明显可见的可回收物拾捡出来,其他垃圾运送转运站,转运站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也会把有用的垃圾捡出来,剩下的垃圾再运送到焚烧厂进行处理。“下一步,我们会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市民准确分类垃圾,让环卫工人严格分类收集垃圾。”
“横栏因地制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垃圾分类经验和易腐垃圾处理是值得推广的,但各镇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易腐垃圾处理,难点在于准确率。比如如果分类不准确,易腐垃圾中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垃圾特别是泥沙、塑料等,会对制肥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冯铁君说。
梁士伦认为,垃圾分类难的是市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习惯养成,这一点需依靠强制性的推行,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教育必须先行。让老百姓正视并处理垃圾,两种办法比较有效:一是想办法把垃圾变废为宝;二是尽量减少垃圾产生,垃圾分类正是垃圾减量的第一步。
李向丽认为, 国家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的时间是2019年到2025年,通过六年时间完成整个社会垃圾回收链的形成。“往后的时间里,强制垃圾分类的措施不会放松,反而有可能更加细化,并把垃圾分类纳入考核机制。路线是从有强制力,到居民习惯,再到居民自发诉求。”
在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上,除了用“积分兑换礼品”的奖励措施外,中航环卫副董事长程东允认为更要加强环保理念的培养,“只有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垃圾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小问题,比如带来环境恶化、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后代生活等,所以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变成资源,实现垃圾减量”。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成为全国关注的事情之后,有些创新做法可以值得借鉴,比如有人在网上将《上海滩》改编成垃圾分类指南,中山也可以借鉴通过改编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搬上舞台或者各个视频平台上,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程东允说。